「人总是会有一套潜在的“语言”系统,一辈子都会是这样,每个人都是这样。要么把它表达出来,要么一直藏在自己心里。会聊天的人通过“语言”这种方式向别人表达,也有不那么喜欢的说话人,我想其实是经常跟自己倾诉,也许,像是诗人之类的人,就是把不怎么表达出来的部分放进作品里表现出来。」
一块板子,
一块能触摸的板子,
一块有扬声器的板子,
然后,还配了一支笔;
有时候横着,有时候又竖着;
有时候撑起平放在桌面上,
有时候又立在桌面上,
又或者就直接平躺着;
······
这次,这块板子加上了一块键盘。
Emm···怎样去形容买了iPad 之后的日子呢?上面这几行字可能就是我能想到的最简单最为直接的描述了吧。如果往深处去想的话,这也是iPad 作为一块「充满可能性的板子」的最为直接的一个描述——不同的形态配上不同的配件就能在对应的使用场景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很开心的是我从朋友那里借来了她的妙控键盘。虽然之前早有聊过这事,心里有了预备,但不得不说真正拿到手的时候还是激动了好久。
于是我就试着在春节回老家的这几天让我的老麦(MacBook Pro)休个假,看看将接下来的工作交给我的
iPad Pro 和这块 Magic Keyboard 会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这台“未来的电脑——Future Computar” 能暂时接替好老麦的工作吗?
事实上整套东西在正面的观感比很多的小尺寸笔记本还要好上那么一点,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iPad Pro的长宽比以及其充裕的短边宽度 。11英寸的iPad Pro的分辨率为2388×1668,换算成长宽比的话就是4.29 : 3(之前的iPad 屏幕的长宽比为4:3),使得iPad Pro架上去之后上下的视野相当的充足,即便是在很多app里面状态栏和顶栏架上底部两层Dock栏都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还有相当大一部分空间留给内容,这是我在使用浏览器还是敲稿子的时候都特别喜欢的地方。只要不和老麦摆在一起比较,还真没觉得它有多小。这个道理和视频在不同长宽比的屏幕上面播放的情况很类似,“上”和“下”决定了人物在画面中究竟有多大,而“左”和“右”则是背景的延伸,对于一款考虑到很多场景下需要横着使用的设备来说,短边宽度是影响内容呈现效果的一个最大的要素。
还有的就是iPad Pro 它自身的一大特性——屏幕。由苹果操刀的LCD屏幕在业内都处于顶尖的水平,而且这种高水准在自家的各个产品上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其亮度和通透度,兼具优秀的观感和长时间使用的舒适性(iPhone 11 的那块LCD屏幕在大部分时间里面看着都比小米11 的那块AMOLED屏幕通透),但iPad Pro 在此基础上还有它的120Hz的刷新率,配合在iOS设备里面一贯的Lightweight Motion(轻量操作),轻轻动一下上面的内容就会丝滑地往上溜,这在一台Mac上面是是体验不到的。
想让这台“Future Computar”能像一台笔记本一样长时间的工作还得解决它的供电问题。iPad Pro背后的三个触点可以给这块键盘供电,不另外插电也能够正常使用,按道理这是一块iPad Pro作为一台移动设备最为优雅的状态,但借来用了那么多天不插电使用的情况其实很少,有几次可能就是把它放在枕头在睡觉前再多敲一阵。嗯,键盘自带在这时候就显得特别的贴心。键盘背光可能就是属于那种“不用的时候察觉不到‘需要的时候就特别需要”的存在。
苹果给出的方案是在在转轴处安置一个专门用于充电的USB-C接口,在iPad 架起来的时候就不用看到那个碍眼的充电线高高楞在屏幕旁边,看上去会清爽很多。而iPad Pro自身的USB—C也能腾出来供拓展坞或者有线耳机的转接线使用(不过这年头还在坚持有线耳机的“老古董”可能也没有多少了吧)。不过拿回老家过年的那几天遇到了一个小问题,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当然,这个问题好办,只要一条双USB-C的数据线和一块支持PD协议的移动电源就好了,如果iPad 是满电的,在直供电源的状态下单凭一块10000mAh的移动电源,足够支持一整天的连续使用。(移动电源在低功率放电的情况下能持续工作很长时间)
还有的就是它的转轴设计,这可能是它最让人喜欢同时也是最让人抓狂的地方。它很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悬浮式设计,在能把iPad支起来的同时还能够把iPad 抬高几公分。还别说,能不能用的舒服就有时候就是差的就是那几公分高度。在正常的使用距离下无论是坐直一点还是坐的慵懒一点都能有一个合适的角度保持视线的水平,不用低着头,这要比在用老麦的时候要舒服得多。键盘B面的转轴也做得相当牢固,一个一斤有多大板子放上去之后依然能稳定停留在任意角度,即便是上手往屏幕上戳也能稳稳地保持原来的角度。
不过在将盖子合上去之后就会感受到来自Apple 深深的恶意。因为它盖上去之后是这样子的:
不像Mac那样能在这个位置挖掉一小块做抠手的地方,iPad合上去之后是纯平的一块,压根没地方下手(不过按照苹果执着,肯定不会在iPad的边框上动刀的),如果上面还吸着Apple Pencil,那就更无从下手了。而且多亏了苹果对磁力的熟练使用,想打开它的话得使劲掰,像极了我徒手将苹果掰成两半的时候,反正尝试了这么多天也没有找到一个优雅的打开方式。所以我说这是它很Apple的地方——在绝大部份的时候给你做的很好,给你很多的惊喜,但是吧,总有那么几个地方令人蛋疼,就差那么一点,但就是没有,比如说第一代的Apple Pencil,整支笔在外观上和延迟、压感精度这方面都做得很好,但在重心分配和充电问题上就是给你来这么一下。
这次借来的键盘是适配11寸的iPad Pro的,受限于iPad自身的尺寸,能看到这块键盘左右两边的按键都有不同程度的压缩,但在经常使用的主要区域都尽可能保持了合理的尺寸,大小经过目测和屏幕上的虚拟键盘差不多。
同样是由于尺寸的限制,触控板和掌托的大小就比较勉强了,我的一双大手放上去是这个样子的:
尺寸的变化还是挺好适应的,键盘的手感才是让我这个蝶式键盘的老用户留下泪水的地方。之前老麦的键盘你懂的,第一代的蝶式键盘,在稳定性方面还是值得称道的,除此之外全都是它一言难尽的地方:
回归了长键程的剪刀结构键盘手感上又回到了老款MacBook Air的感觉——偏紧,敲起来需要相较于老麦蝶式键盘要用点力,初上手需要习惯一阵,但胜在扎实,发出的动静也控制在了能安心带到图书馆的程度,而且长时间的打字体验是真的舒服了太多,至少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连续改改删删的情况下连续用个4个小时双手的感觉依旧正常。所以春节回来之后在家里“用谁敲稿子”就成了一个艰难的选择题——明明我面前就有一台老麦,为什么还要用iPad呢?但想到因为这是一篇关于妙控键盘的文章,觉得用它自己写自己的文章会更有感觉,而且Mac端的印象笔记在同步内容的时候也有些讨厌的Bug,最终还是决定全程在iPad上面完成。
(有时候还要靠这一小块地方将虚拟键盘给呼出来,因为一些特殊的标点符号和颜文字还真的得要虚拟键盘才有)
键盘的输入手感是变得安静,舒服了,触控板就没那么讨人喜欢了。尺寸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为这块触控板是依靠物理结构去识别点击动作的,简单地说就是在这上面轻轻点一下是没有反应的,想要点击图标就得使劲将触控板给按下去,用起来变得更费劲了。还好这块触控板不挑地方,在哪都能按下去。
和触控板相对应的就是在软件上它的光标设计,尤其是它的交互设计。开发团队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一个原本为触控的低精度界面上匹配上合适的光标以及相应的动效,熟悉iOS交互设计的人应该知道苹果为开发者提供了一整套完整的教科书级别交互设计方案。
在苹果的开发者官网上有视频专门来讲他们是怎么设计光标的。整个视频虽然长达45分钟之多,但即使不是专业的从事设计的人来看也能饶有兴致地看下去。
https://developer.apple.com/videos/play/wwdc2020/10640/
视频的文案大部分也有收录,不想看视频的话可以粗略地看看我人工收录的文案:
https://app.yinxiang.com/fx/cdd7b93e-2694-4fb0-9234-95ead6dee648
理想的话iPadOS的光标应该能为这块触控板的交互体验增色不少,每一个构件都有对应的手势。现实的情况是:在不同的app之间适配的情况参差不齐,甚至是在同一个app里面也能看到有的地方适配了,有的地方有没有。光标好不好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app的开发者的积极程度,适配好的地方能看到好玩的的吸附变形动效。不过对于长时间的文字编辑工作来说,没有什么能比变形成i-beam更实用的了;但没有适配的地方看着就挺让人迷惑的,还不如直接上手来得实在。说实话其实连苹果自己都没有完全做好适配工作,在自带的app里面就有几个让人迷惑的地方:
iPad的哔哩哔哩客户端光标的适配情况相当的糟糕,光标放到视频画面的左边两根手指上下搓调亮度,不行,放到右边调节声音,也不行,至于使用双指手势调节进度就更不用想了,还不如直接伸手往屏幕上搓来得省事。不过用上键盘之后发弹幕和评论更积极了倒是真的。
这是一块比iPad Pro本尊还要重的配件,重达600g。这重量背后可能是在配重又或者是结构强度方面的考量,轻了反而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道理我都懂,但它就是沉,和iPad装在一起之后,好家伙,两斤一两有多!
之前用的就是像图片里这样的三折保护套,立着可以方便看视频或者使用随航功能当做老麦的副屏使用,平放撑起来能方便使用虚拟键盘打字,但却没办法够同时方便手和眼睛——想在看视频的时候发弹幕又或者是突然间来了个消息,在立起来的状态下使用“二指禅”打字并不方便,将iPad掉转过来再去使用全键盘还更麻烦。而
iPadOS里面新增的悬浮键盘加上滑动输入只能说是一种弥补,能偶尔应付一下,并不算一个像样的解决方案,有很多app在启用悬浮键盘的时候很容易会遇上Bug。
虽然说平放撑起来可以方便地使用屏幕上的全键盘打字,但同样也只是能应付的程度,即使在布局上能看到其中苹果有尽力去优化的痕迹,但有些问题还真的就需要一块正经的物理键盘去解决的:
妙控键盘正好解决了这些问题,再加上iPad 在能效上面的优势,外带出门的时候比老麦要省心得多。(不过要说效能和续航时间的话,搭载M1的Mac现在也能做到)
所以,它推荐购买吗?毕竟2399¥的价格足够让不少人犹豫好一阵。我的建议是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对自身的使用需求进行斟酌:
评论列表(已有35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