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前言
- 开箱/外观
- 佩戴感受
- 操作体验
- 音质表现
- 降噪表现
- 使用场景
- 清洁Tips
- 总结
前言
毫无预兆直接上线官网,依靠网络逐层曝光、口口相传,仿佛成了近期apple产品更新的营销宣传套路。Airpods Pro也是以这样的方式,直接被发布了。
相信和很多人一样,从一代到二代,迟迟未入手Airpods的原因,是因为其开放式结构对于周围环境声的隔绝效果可以说是近乎为零。本人是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的拥护者,没有降噪功能的耳机,在各种吵杂场合如果需要听清楚,必然要开启比正常更高的音量,对听力的伤害极大。同时,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也可以为聆听音乐/通话等使用场景提供更好的沉浸感。
Airpods Pro全新的入耳式设计,加入万众期待的主动降噪,似乎把很多人想要入手真无线耳机的最后一道心理障碍移除了。这次也有幸申请到了尾巴众测的机会,正好可以好好体验一番,看Airpods Pro是否真的已经成为真·无线降噪耳机的完全体。
开箱

▼顶部的「Wireless Charging Case」字样,表明无线充电盒的身份。
▼背面贴有售价标签,目前距离上市也有一段时间,个别渠道已经可以做到比1999低的价格。
▼侧面新增的易撕标签
▼撕下直接解封原装薄膜,方便了手上没有工具刀的用户
▼打开上盖,自信的「加州苹果设计」字样
▼充电盒本体露出,由2代的纵向长方盒变成了横向长方盒
▼享受揭膜瞬间的快感
▼看到耳机本体的瞬间,还是有小激动
▼背面的配对按钮
▼打开下层,是这次厚道附赠的TypeC to Lighting充电线
▼配件全家福
▼悬浮全家福来一张(分别拍摄+抠像合成)
▼耳机本体内侧的内向式麦克风+传感器
▼耳机本体外侧的力度感应器和麦克风网状声孔。IPX4防水溅,但目测不防尘,开箱几分钟已经沾上几颗小灰尘。
▼几张场景图,和白色iPhone11pro Max最为搭配。
佩戴感受
▼耳塞贴合度测试的选项,可以在蓝牙设置相应型号的详情里找到,并没有独立的app可用。选择合适大小的耳塞,通过内部传感器测试,可获得最佳的降噪效果。(系统需升级至iOS13.2以上)
▼佩戴舒适度,个人感受从高到低的排序是:Earpods > Airpods Pro > 传统入耳式耳机。
▼在习惯了一段时间之后,Airpods Pro的佩戴舒适度逐步接近earpods,而且5g的重量没有佩戴压力,恰到好处的松紧度也完全没有掉落的倾向,比前代要牢固。
操作体验
▼新增的力度感应条,用按压替换前代的敲击操作,每次按压都音效提示,给人以「真的按下去」的实感。通过短按/两连按/三连按可控制音乐,长按可切换降噪/透明模式。但个人感觉,需要力度的按压操作比敲击的操作成本更高,并且音量也无法通过按压操作来改变,只能通过Siri或手机/apple watch来操作,略显不便。其实可以仿效大法家Wi-1000x的左右分开操作,右边单击控制降噪和环境声的开关,左边控制播放(短按+长按=增加音量/短按+短按+长按=减少音量)这些设定完全可以在后续固件升级中加入,至于是左右分开操作,还是左右同一功能,可以交给用户选择。
音质表现
▼既然是真·无线,加上apple祖传的AAC传输协议,对Airpods Pro的音质自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因为前端传输协议的限制,即便Airpods Pro官方页面上诸如自适应均衡/高动态放大器/拥有10个音频核心的H1芯片等一系列优化的描述,也对其音质听感的提升表示有所质疑。
▼要说影响无线耳机音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除了耳机本身,还要说到无线传输带宽。一张大法的LDAC图足以说明,LDAC的高码率传输不说,有线耳机在带宽/数据传输量上更是碾压性的。
▼这次拿来对比听感的,本是有2副有线和2副无线:iPhoneXR自带Earpods、铁三角CKM55、SONY Wi-SP600N、SONY Wi-1000X。
▼测试曲目如下,由于比较杂食,欧美/K-pop/J-pop/广东歌各种风格都有涉猎。前端为iPhoneXR,音源上选择主流的音乐app上的无损音质版本。
- 「Motion Picture - Dinka」
- 「Hello My Love - Westlife」
- 「Kill This Love - BLACKPINK」
- 「荷光 - Robynn & Kendy」
- 「树窿 - 关楚耀」
- 「失恋的人站起来 - 林欣彤」
平成3大歌姬
- 「Movin'on without you - Ayumi Hamasaki」
- 「Finally - Amuro Namie」
- 「Play A Love Song - Utada Hikaru」
试听下来,个人整体听感排名:Wi-1000X(插线) > Earpods = CKM55 > Wi-1000X(无线) > Airpods Pro >
SP600N不算很严谨的测试,有线组的胜出不足为奇。有线耳机由于带宽充足/传输数据量充沛而带来的扎实感,是使用AAC之类低码率传输的蓝牙耳机所无法提供的。即便是同门的有线Earpods和无线Airpods Pro对比,也有一耳朵的区别。近年被无线耳机方便性惯坏的我,现在再重新用有线耳机,也会感慨原来平日聆听的音乐居然还能有如此多未发现的细节和质感。这就是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人目前购买手机还会考虑到是否有预留3.5mm音频口。
Wi-1000X
是我近两年来主力使用的耳机。和之前头戴式的WH-1000X相比,Wi-1000X提供了更小巧的机身,更方便出行携带。但初代来说,做工只能说差点意思,金属面掉漆不说,最近还出现了金属和塑料腔体分离的情况,只能用胶带固定。即便如此,Wi-1000X的音质依然让我满意。S-Master HX 和 DSEE HX 的加入,可以弥补部分设备在传输方面上的不足。在不支持 aptX 和LDAC的iPhone上,也能够通过 DSEE HX 提升听感。并且Wi-1000X有两个隐藏Buff:可以插音频线和通过手机「Headphones」App调节EQ,进一步提升音质和听感,这是Airpods Pro所不具备的。
CKM55
MP3时代流传至今的耳机,人声解析度个人感觉不如Earpods,但因为入耳式结构,整体氛围和包围感又胜于半开放式的Earpods。这里打个平手。
SP600N
服役1年左右,平常健身运动时会佩戴,低噪略大,也因为定位低端的关系,对比之下人声有朦胧感,除了低频略有弹性,整体不及Airpods Pro。
Airpods Pro
对比下来,虽然排名比较靠后,但也算比较均衡。中高频人声解析不错,低频略微不足,缺乏弹性。可满足大部分人日常出街的听歌需求。
降噪表现
▼Airpods Pro冠以「Pro」之名的主打功能,搜集外部噪音、向内产生波形相反的抗噪声波抵消噪音这样的主动降噪功能并不陌生。诸如BOSE/SONY等各大厂商早已标配的功能,如今终于来到apple身上。apple的厉害之处不是首创,而是可以把一项功能做到精细、均衡。
▼长按耳柄上的力度感应条即在「降噪」/「透明模式」之间切换。如果需要切换至「关闭」,则需要在蓝牙设置里添加,或者在控制中心长按音量后的弹出界面选择。官方宣称「关闭」会比「降噪」/「透明模式」两个模式多出0.5小时的续航。
▼在地铁或吵杂的街边打开Airpods Pro的降噪模式,感觉惊艳,效果完全不输Wi-1000X。并且因为调教和耳机腔体的设计关系,没有一般主动降噪耳机的膨胀感。对于大部分的低频降噪效果都不错,而对于人声和汽车鸣笛之类高频的降噪处理,和其他家一样,效果有所欠缺,相信是考虑到安全因素。
使用场景
▼跑步机体验,40分钟的快跑下来,Airpods Pro非常牢固完全没有松脱感,也没有SP600N连接线上下晃动敲击后颈所带来的不适。
▼IPX4防泼溅,对于运动汗水来说毫无压力。
▼高铁候车室,从未佩戴过降噪耳机的友人在试戴后,也被Airpods Pro强悍的降噪功能震惊到。
▼平日上街,无需掏出手机,就可随时呼出Siri查询个天气、设置个提醒,方便至极。至于通话质量方面,平日有在路上给家人通话的习惯,有尝试佩戴Airpods分别打给父母和年老的奶奶。父母方面没有特别的反馈,奶奶则会觉得有听不清的情况出现,需要用手轻捂嘴把声音反射至耳机方向才有好转,而转用手机直接通话则没有这个问题。
清洁Tips
总结
但要说Airpods Pro就是真·无线降噪耳机的完成体,个人目前还是持保留意见。虽然在使用方便和佩戴舒适程度上,Airpods Pro完胜。但对于喜好流行乐、对音质有一定要求的我来说,听感上Airpods Pro的白开水调音其实算不上特别讨好,个人更偏爱略带渲染感的Wi-1000X。再者,日常使用频繁的拿出/放进充电盒,也让AirPods Pro的电池后续续航寿命令人担忧,1代Airpods使用2年后,每次满电续航只有40分钟的人不在少数。有条件还是推荐购买Apple Care+,可以在电池寿命衰减时更换。
期待不久的将来,apple可以升级无线传输协议,从本质上提升Airpods系列的音质,让它真正对得起「Pro」之名。
▼最后附上3张彩色背景摆拍。
▼本文所有照片使用SONY A7RM3 + Fujifilm GFX50s拍摄。
评论列表(已有95条评论)